咽结膜热(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)是由腺病毒3型、4型和7型引起的一种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、接触传播的急性传染性结膜炎,主要表现为发热、眼部异物感、流泪、浆液样分泌物、眼红和咽痛等症状,病程10天左右,具有自限性,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。
咽结膜热主要是由于感染腺病毒3型、4型和7型所致。本病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也可通过接触咽结膜热患者而引发感染。
本病潜伏期5天~6天,起病急,主要表现为发热、眼部异物感、流泪、浆液样分泌物、眼红和咽痛等症状,体温可上升至38℃以上,常伴全身乏力、肌肉酸痛、头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患者出现发热、眼部异物感、流泪、眼红和咽痛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。就医时,医生首先会询问病史如咽结膜热患者接触史、既往疾病等,其次会建议行眼部、咽部、浅表淋巴结等体格检查。结合症状、体征建议患者行病毒分离培养、核酸检测、分泌物涂片镜检或结膜刮片镜检评估病情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。
可见结膜充血,上睑及下穹隆大量滤泡形成,结膜下可有小出血点。也可并发浅层点状角膜病变,但角膜上皮下浸润少见。部分可见结膜表面形成膜或假膜。
分泌物涂片镜检或结膜刮片镜检可见无细菌生长,可见大量单核细胞,有假膜形成时,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。
医生会依据流行病学史(咽结膜热患者接触史)、临床表现(发热、眼部异物感、流泪)和实验室检查(如病毒分离培养、核酸检测等)进行诊断。诊断过程中需排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、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结膜炎、全身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等疾病。
典型发生在热带地区,常由肠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引起。起病急,1周~2周内缓解,结膜出血是其典型特征,无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的症状,无耳前淋巴结肿大。
常见于儿童期的全身病毒感染,如水粒、麻疹、流行性腮腺炎等,均可伴随滤泡性结膜炎。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结膜炎是眼部带状疱疹的部分表现。
以眼部治疗为主,治疗目的在于防止交叉感染、改善患者症状。局部滴用抗病毒药物或口服抗病毒药物;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滴眼液;角膜有浸润时可酌情使用滴眼液。
4、使用人工泪液有助于缓解症状。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可提高舒适度;同时,使用单只、一次性包装人工泪液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。
(1)局部滴用:干扰素、0.1%阿昔洛韦、0.15%更昔洛韦、0.1%~0.5%无环鸟苷、0.5%环胞苷、0.2%阿糖胞苷、4%盐酸吗啉双胍、0.5%病毒唑等抗病毒滴眼剂。
继发细菌感染者,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如0.3%诺氟沙星滴眼液,或口服、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。
出现严重的膜或假膜、上皮或上皮下角膜炎引起视力下降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剂,如0.1%可的松、0.5%龙,可以减少角膜瘢痕形成。
干扰素滴眼剂、阿昔洛韦滴眼剂、更昔洛韦滴眼剂、无环鸟苷滴眼剂、环胞滴眼剂苷、阿糖胞苷滴眼剂、盐酸吗啉双胍滴眼剂、病毒唑滴眼剂、吗啉双胍、诺氟沙星滴眼液、可的松滴眼剂、龙滴眼剂
本病为自限性疾病,治疗周期一般为10天左右,但受病情严重程度、治疗方案、治疗时机、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,可存在个体差异。
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,积极配合治疗,遵医嘱用药,控制危险因素,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情况,及时调整治疗措施。
因为本病具有一定传染性,需要有效隔离,给患者与家属造成较大心理负担,极易出现焦虑情绪。患者应及时倾诉内心感受,缓解心理压力,减轻焦虑、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。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,理解、关怀、疏导患者,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。
3、病情控制后应减少糖皮质激素滴眼剂的滴眼频度;应用中要注意逐渐减药,不要突然停药,以免复发。另外还要注意激素长期应用有引起眼压升高、青光眼、白内障的副作用,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。
注意监测体温,眼部异物感、流泪、浆液样分泌物、眼红和咽痛等症状有无好转或反复出现。如有不适,及时与医生沟通,以便及时进行相关治疗。
如果在2周~3周后继续发生眼红、疼痛或视力下降等症状,应及时复诊。复诊包括询问随诊间期内病史、视力测量和裂隙灯活体显微镜检查。
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、饮食习惯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。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身体恢复。
2、发热期间应补充营养和水分,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液体的摄入。可给予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、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,如燕麦粥、果蔬汁、豆浆等。